
今天,中国田径协会发布《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》。11条要求,既从赛事主体责任、风险防控、医疗保障,延伸到交通组织、环境卫生、公益规范,也把参赛名额分配、打击倒卖、慈善公示等群众关切写进了制度。特别是提出了“大众选手参赛名额原则上不低于总规模的90%”,强调“先封先解、快封快解”的交通组织,以及建立突发事件“熔断机制”,把“安全、有序、高质量”摆在了第一位。
这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把规矩立起来,把赛事办到点子上、办到群众心里去。

进入十月本应是路跑旺季,然而全国多地密集发布取消或调整公告,据媒体对各地通报的不完全统计,截至10月16日,超过百场赛事变动,涉及取消、延期或缩减项目,波及人群逾十万。有业内人士分析,一方面是主管部门对赛事管理提出更规范的要求,各地据此重新评估安全与承载能力;另一方面,中小赛事招商难、财政补贴趋紧,也促使一些地方“刹车降温”,行业由“重数量”转向“重质量”的信号越发清晰。
网民的讨论很热烈。有人抱怨封路扰民,上下班堵车;有人质疑个别赛事的商业化与乱象;也有人力挺马拉松带来的人气与文旅消费。这些声音,既不该被漠视,更不该被对立放大。城市治理的要义,在于在不同需求之间找准“平衡点”。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,办赛理当以人民为中心,把群众的难点、堵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。
这份“规范”提供了标准。比如,要把相关部门拧成一股绳,医疗点怎么设、流动救护怎么跑,赛前体检筛查和健康承诺都要落到位;赛道怎么封、封多久,提前告诉大家,能先解就先解,赛后一刻也不耽误;替跑、倒卖名额、名额诈骗坚决从严打击,公益信息要公开透明,让账目明明白白;还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办健康跑、欢乐跑,把适合大众的项目做扎实,把长距离、强强度的比赛和群众健身分开管理,各就各位。
看清马拉松的边界,也要看到它的价值。路跑不是“全民极限”,但它是“全民健身”的最佳载体之一,是让城市活力被看见的窗口。2024年,全国路跑赛事749场,参与规模数以百万计。这股热度需要引导,而不是任其“野蛮生长”。“规范”二字,目的就在于让赛事在更安全、更文明的轨道上持续运行。
也要清醒看到,安全没有“万全之策”。2021年甘肃白银越野赛事故,给整个体育赛事行业敲了警钟。任何时候,办赛的安全不能打折扣;城市承载不能硬撑;群众的感受不能忽略。把问题想在前,把准备做在前,把风险控在前。“规范”把风险评估、隐患排查、责任追究写进全流程,就是再一次把“生命至上”落到制度上。
上海,更要走在前列、作出样板。上海国际马拉松自1996年创办,是全国首个世界田联白金标马拉松,品牌与治理齐头并进,积累了在超大城市中办好大赛、守好民生的经验。我们完全有条件在赛事规模、赛道布局、交通组织、赛时运行、赛后环境等方面继续精细化,让市民的日常秩序与赛事的激情同频共振。
还要旗帜鲜明反对不文明与不理性的声音。个别跑者的不当行为、个别环节的粗疏管理盈富优配,不能成为否定所有赛事、否定所有跑者的理由;针对任何群体的歧视性言论,更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。城市需要热爱,也需要规矩。
办赛是一门“城市工艺”。火候不到,办不熟;火候太猛,容易糊。现在这把火,正该稳一稳、匀一匀。稳在安全底线,匀在城市节奏,精彩还在赛道内外。让专业的马拉松更专业,让大众的健康跑更亲民,让公益更透明,让商业更规范,让交通更顺畅、环境更干净,就能办人民满意的路跑赛事,还会办得更好。
赛事有热度,城市不添堵,群众有获得感——这,就是“规范”的意义,也是上海应有的担当与追求。
通知具体内容如下:
马拉松作为社会关注度高、群众参与度广和综合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,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,促进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为统筹推进马拉松赛事安全、有序、高质量举办,进一步完善赛事组织体系,压实各方责任,强化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,引导参赛者树立“循序渐进、科学训练、文明参赛、量力而行、安全完赛”的理念,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严格落实赛事主办方主体责任
赛事主办方应切实履职尽责,严格落实“谁主办、谁负责”的要求。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赛事组委会主任负责制,成立由属地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牵头、各相关责任部门组成的赛事组委会,切实加强对赛事的组织领导。强化赛事全流程管理,加强办赛条件前置评估,完善跨部门指挥调度机制。赛事主办方应健全体育、公安、卫健、气象、市场监管、城管、应急、文旅等部门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,强化属地责任落实,共同保障赛事安全、有序进行。
二、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
赛事组委会应做好马拉松赛事相关的各类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,压实安全生产责任,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赛事各方安全监管、隐患排查、责任追究制度,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。提前制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及赛事熔断机制,明确响应流程、处置措施与责任主体。加强现场组织与秩序管理,加强重点区域巡查,最大限度防范风险。
三、细化落实赛事组织保障
赛事组委会应高度关注赛事组织保障工作。建立赛前体检筛查机制,引导参赛者安全参赛。赛前做好提示工作,重点告知赛事天气、赛道情况盈富优配,强化健康安全告知和承诺书签署;赛时应对照相关办赛要求,严密做好竞赛组织工作,科学部署医疗点和流动救护力量,切实保障选手参赛安全;根据赛事规模、赛道特点及天气状况等因素,优化技术官员、工作人员、志愿者以及医疗救助人员的配置;科学设置赛道补给站数量与完赛包物资种类。
四、按程序开展赛事认证及标牌赛事申报
赛事组委会应按照路跑赛事认证管理相关要求,规范赛事认证程序,A、B类赛事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向中国田径协会申请认证,C类赛事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认证后报中国田径协会备案。赛事组委会应根据世界田联最新发布的《标牌路跑赛事规程》,经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中国田径协会,由中国田径协会向世界田联申报。
五、严格管理赛事名额
赛事组委会应健全抽签与名额分配制度,加大大众名额供给,各赛事大众选手参赛名额原则上不低于赛事总参赛规模的90%。各地在赛事立项时,应切实考虑参赛者参赛需求、资金筹措和城市承载能力,合理规划赛事规模。赛事组委会应与当地相关部门联动,严厉打击倒卖名额、名额诈骗等违法行为。
六、强化赛事环境卫生管理
赛事组委会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、文明观赛引导和城市形象维护工作,积极倡导绿色、节俭、低碳办赛理念。做好赛道及周边区域环境卫生管理与垃圾处置工作,重点做好起终点、补给站等人员密集区域的卫生管理,加大动态清运与巡查力度,确保赛事结束后赛道及周边环境实现“人过场净”。
七、细化赛事交通保障服务
赛事组委会应对照《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制度文件》及竞赛组织管理要求,提前联合属地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专项方案,合理调配公共交通运力;动态规划赛道封控,压缩封路时间,先封先解、快封快解;科学设置社会车辆绕行路线,通过官方渠道提前发布交通管制信息与公共出行建议;赛后道路及时清理解封,最大限度降低办赛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干扰。
八、加强赛事文明建设
赛事组委会应大力倡导文明参赛,充分利用官方网站、官方微信公众号、参赛手册、短信推送等渠道提前发布提示,明确着装要求及文明参赛行为准则等相关要求,引导约束参赛者聚焦体育运动本身,坚决杜绝借赛事活动之机引流吸睛,或表达不合理诉求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;加强赛事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,制定应对预案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。
九、加强赛事商业规范管理
赛事组委会应统筹商业开发、品牌建设与社会责任。科学划分马拉松赛事核心区与商业展示区等区域,合理控制商业活动规模,推动赛事商业活动规范有序发展。赛事广告和宣传内容应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等相关规定。
十、规范慈善公益活动
赛事组委会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应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》等法律法规,遵循合法、自愿、诚信、非营利的原则开展。赛事组委会应加强慈善活动规范管理,定期公布公益资金用途和社会监督渠道,保障公益资金使用合规性与透明性。
十一、积极举办健康跑、欢乐跑活动
鼓励各地依据区域特色、群众需求及办赛条件,积极举办健康跑、欢乐跑等群众广泛参与的赛事活动。有关单位应加强对欢乐跑、健康跑等群众性跑步活动的计划统筹和组织保障,与马拉松赛事实施分类举办、管理与指导,满足不同年龄和运动水平参赛者的健身需求。
特此通知。
中国田径协会
2025年10月31日
海报设计:邵竞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